时值9月中旬,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迎来一年一度的玉米秸秆青贮黄金期。
9月17日,走进民和县总堡乡总垣村的田间地头,抢收玉米秸秆、忙着青贮的场景随处可见。在栽培大户李彦刚流通的土地上,成片玉米长势喜人,一台自走式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收成机正繁忙着作业。
李彦刚是总堡乡台尔哇村人,多年来一向依托流通土地展开规模化栽培。本年,他栽培了53.33公顷全膜玉米,这些玉米将悉数用作青贮饲料。据李彦刚介绍,收成的秸秆碎屑,一部分配送给当地一家大型饲养场,另一部分则供应县内外有需求的饲养大户和饲养场。
“我和当地这家大型饲养场已经有三年的秸秆配送合作伙伴关系了,本年以每吨360元的收买价,签订了1300吨的配送订单,现在正在收割的秸秆便是要配送给这家订单饲养场的。”李彦刚说,他自己也有一台玉米秸秆收割粉碎机,但暂时没找到比较适宜的操作机手,而秸秆青贮抢时间,耽搁不得,所以就暂时外雇了一台收割机械。
李彦刚所雇的秸秆收成机,来自民和县光林栽培专业合作社。“我自己种了300亩玉米,面积不算大,这几天优先收买当地乡民不带玉米棒子的秸秆,所以把机械暂时外租,帮其他玉米培育栽培大户完结秸秆青贮。”光林栽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介绍,一台机械装备2名操作机手,每亩地收取140元服务费。
随后,记者来到隆治乡桥头村光林栽培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秸秆青贮现场,一台玉米秸秆粉碎机开足马力运转着,满载玉米秸秆的三轮车正不断加大马力赶往秸秆加工场所。“本年种了六七亩玉米,现在玉米棒子都掰完了,家里也没养牛羊,满地的抛弃秸秆没当地放,拉到这儿还能换点零花钱。”桥头村乡民李大姐笑着说,她家的地块在河滩边,电动三轮车动力小,装不了多少秸秆,当天只拉了2车,卖了120多元。
民和县的玉米秸秆青贮工业,源于当地成功推行的全膜玉米工业。民和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,但全县六成以上的犁地坐落干旱山区。为改变“靠天吃饭、广种薄收”的被动局面,2008年,民和县成功推行全膜玉米培育栽培技能,这项技能因“亩产千斤粮”的优势敏捷遍及,短短几年间,全县全膜玉米培育栽培面积稳定在2万公顷。
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推行,不只提高了粮食产量,也产生了很多玉米秸秆。对此,民和县改变开展思路,全力开展秸秆加工使用工业,成功探究出一条“农牧联动、草畜结合”的农业开展新形式——本来无用的废秸秆,变成了开展饲养业的优质饲草料,有用带动了农区畜牧业开展。
2024年,民和县秸秆归纳使用率达90.6%,猪牛羊出栏量达36.4万头(只);仅本年上半年,全县畜禽存栏量就达54.4万头(只),同比增加20%,畜禽出栏量34.9万头(只),同比增加39.2%。
眼下,民和县已全面敞开“秸秆青贮形式”。记者从民和县农科部分得悉,本年该县估计将完结18万吨玉米秸秆青贮。玉米秸秆的青贮使用,不只推动了农业生产废料的循环使用、带动了农区畜牧业开展,还从源头上杜绝了燃烧秸秆形成的污染问题,完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