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ohutiyu

产品展示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

美调查:八成中国人不把美国当朋友六成主张对美合作加遏制

来源:huohutiyu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08 16:14:56
  • 产品概述

  美国中西部农田里的大豆堆积如山,港口货轮空载而归,而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市场上,巴西大豆正源源不断地涌入。

  这一场景背后,2025年一份由美国智库开展的民意调查揭示出更令人深思的图景:83%的中国民众不再将美国视为朋友,同时有超过六成受访者支持对美采取既合作又遏制的双重策略。

  这份涉及全国多年龄段、各教育背景群体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中国民众对美好感度已降至历史低点,甚至低于对日本的态度。

  上世纪70年代,中美两国打破僵冰,建立外交关系,那时候很多人觉得这是世界和平的一大步。

  我国改革开放以后,中美在经济、科技、文化上的交流慢慢的变多,美国成了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,双方老百姓也通过旅游、留学拉近了距离。

  但好景不长,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,美国一些政客开始坐不住了,总觉得我国的发展威胁到了他们的全球老大地位。

  于是,摩擦和矛盾就慢慢浮出水面,尤其成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。

 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这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事实。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白纸黑字写着,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,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。

  2000年那会儿,美国单方面搞出个“与台湾关系法”,还想把它凌驾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上,这不明摆着要改变台海现状吗?

  更离谱的是,后来又弄出什么“对台六项保证”,偷偷塞进他们的政策表述里,这种耍滑头的行径,我国当然坚决反对。

  时间到了2022年,美国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一再警告,公然窜访台湾地区,这可是捅了大篓子。

  佩洛西这个人,在美国政坛混了几十年,以强硬著称,这次访问看似打着“民主”旗号,实则是粗涉我国内政。

  我国政府当即提出严正抗议,并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,比如在台海周边组织军事演训,就是要让美方明白,红线碰不得。

  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专家汪曙申分析得很透彻,他说紧张根源在于台湾当局和美国互相勾连,不断制造事端。

  蔡英文上台后,搞“渐进式”,课本里删减中国历史,公共场所去掉中国元素,这不就是变相割裂两岸吗?

  美国倒好,不仅不制止,还背后递刀子,卖武器给台湾,这哪是维护和平,简直是火上浇油。我国老百姓看在眼里,气在心里,对美国的信任度一路下滑。

  中国民众看美国的线年美国智库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民调,结果出乎意料,有八成中国人不把美国当朋友。

  民调是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卡特中心联手搞的,今年4月到6月间在我国进行,抽样调查了几千名不同年龄、不同教育背景的中国人。结果发现,只有17%的人认为美国是朋友,83%的人直接否定。

  对比一下,连对日本的看法都比这强点——18%的人觉得日本是朋友,虽然81%的人不认同,但至少说明在咱们老百姓眼里,美国形象还不如日本。

  这民调不是孤例,清华大学2024年4月也做过类似调查,81%的中国人对美国政府在看法上持负面态度,和2025年数据高度吻合。

  从2020年欧亚集团基金会的民调看,那时还有39%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印象积极,28%的人持消极看法,33%的人中立。

  比如佩洛西窜访台湾,这就是公然踩我国红线,我国老百姓普遍觉得美国太不尊重人。

  还有美国政客和媒体整天散播谣言,说什么中国“经济胁迫”、“打压外资”,其实这些都是“”的老调重弹。

  2023年新华社发过系列评论,揭批美国才是世界经济风险的源头——美国搞“脱钩断链”,用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坑盟友,用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搞保护主义,这些事全球都看在眼里,我国民众当然更清楚。

  民调里另一个关键数字是:六成中国人主张对美采取“既合作又遏制”的策略。合作,是因为中美都是大国,很多全球问题像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、反恐,需要一起解决;遏制,是因为美国老想打压我国,不防着点不行。

  调查还显示,年轻人和高学历群体对美国好感度略高,可能因为他们接触美国文化多,但即便如此,负面看法还是主流。

  有人说,以前觉得美国是“灯塔”,现在看透了它的双标——美国自己问题一堆,还老对别国指手画脚。

  民调细节上,这次调查用了电话和在线结合的方式,覆盖了全国一二三线城市,样本代表性强。

  受访者里,有年轻人吐槽美国在社会化媒体上带节奏抹黑我国,有中年人抱怨美国贸易战害得生意难做,还有老年人记得当年中美友好时光,感叹美国变味了。

  这些真实声音汇集起来,就是民意的缩影。对比其他几个国家民调,比如欧洲人对美国看法也在变差,但我国民众的不积极的情绪更突出,毕竟美国针对我国的动作最多。

  专家分析,这种民意转变会影响政策,我国政府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更有底气,因为老百姓支持强硬立场。

  2025年9月9日晚上,中美两国防长搞了次通话,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明确向中方表示,美国不想跟我国冲突,也不寻求我国政权变更或扼杀我国发展。

  这话和之前强硬的调门不一样,所以前美国国防部官员施灿德在北京参加活动时说,这标志着美国政策有“重大转变”,说明白宫在找办法与我国和平共处。

  为什么美国突然放低姿态?还不是因为我国稳扎稳打,美国自己吃了亏——比如“脱钩”搞不下去,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,加上全球问题是需要我国配合,美国只好回头务实点。

  以美国大豆为例,作为美国大豆传统最大买家的中国,今年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:从种植季开始直到现在,中国买家没有下达任何美国大豆订单。

  这个情况让美国豆农们陷入焦虑,中西部农业州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大豆,价格持续走低,许多农场主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。

  从历史数据来看,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,而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间始终是美国大豆最稳定的消费市场。

  根据美国农业部以往的统计,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通常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,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。

  但今年情况出现了显著转变。自2024/2025销售年度开始以来,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。这种变化主要受到几个重要的条件的影响。

  首先是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,导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5%的关税,使得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到岸价格比巴西大豆高出约每吨30美元,完全失去了价格竞争力。

  其次是中国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,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大豆振兴计划,通过提高补贴力度、推广高产品种等措施,使国内大豆产量实现了稳步增长。

  海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1-8月,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同比增加了15%,同时从俄罗斯、阿根廷等新兴供应商的进口量也有明显提升。

  这种多元化的采购策略有效保障了国内大豆供应安全,减少了对单一来源的依赖。

  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,美国豆农的处境日益艰难。伊利诺伊州的大豆种植户约翰逊表示,他的仓库里还堆放着去年收获的大豆,而新一季的收获期又即将来临。

  8月中旬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会化媒体上发文,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进口量提升到以往水平的四倍,并承诺提供最快的物流服务。

  然而根据美国农业部9月12日发布的最新报告,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已连续数周保持零记录,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零订单开局。

 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了约12%,而美国大豆的库存消费比则上升至近年来的高位。

 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巴西大豆出口量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帕拉纳瓜港口的大豆出口装船量持续保持活跃态势。

  一方面,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任旧存在不确定性;另一方面,中国正在持续推进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,同时不断的提高国内自给率。

  再来看这次通话,其中细节不少,双方谈了台海、南海等热点,赫格塞思强调避免误判,我国防长则重申主权底线。

  背后是美国国内压力大了,通胀问题、盟友抱怨,让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调整策略。

  但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老毛病没改,比如事后又对售,或是在科技领域继续卡我国脖子。

  所以我国民众看法没大变,民调里那八成不信任美国的人,估计短期不会改观。

  后续发展上,我国坚持既合作又斗争的方针,比如在气候大会上和美国携手,但在核心利益上绝不让步。

  汪曙申等专家预测,中美可能进入“竞争性共存”阶段,摩擦少不了,但大规模冲突概率低,因为谁都输不起。